4月22日,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和北京市中醫藥管理局聯合發布了《北京市“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和社區醫院建設三年行動方案》(下稱《行動方案》),加快建設優質高效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行動方案》明確,到2025年,服務人口超過1萬人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普遍達到能力標準,全市達到推薦標準的比例達到50%以上;服務人口不足1萬人或機構人員少于10人的,對照標準持續提升服務能力。實現兩個百分百:醫聯體建設百分之百覆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村級醫療衛生服務百分之百覆蓋。鼓勵各區結合轄區實際情況按照國家要求積極創建社區醫院。
具體來看,北京市將按照現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服務能力標準,在2023年的基礎上,2024年實現90%以上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達到服務能力標準,新建成10所社區醫院。
重點支持建設一批中心衛生院。各遠郊區根據鄉村形態發展變化,充分考慮人口分布、區域位置、交通條件、就醫流向等因素,結合實際在主城區區域之外選建1-2個已達到推薦標準、具有一定輻射和帶動能力的中心衛生院,重點加強基礎設施、人才隊伍、急診急救、臨床專科、特色科室、設備配備、住院床位等建設,逐步建成區域醫療衛生次中心,有條件的達到二級醫院水平。人口超過80萬人、面積超過2000平方公里的遠郊區,可適當增加選建數量。
加強村衛生室能力建設。逐步將符合條件的公辦村衛生室轉為鄉鎮衛生院延伸舉辦的村級醫療服務點。推進鄉村醫療衛生機構一體化管理,實現村衛生室醫保結算。2024年達到服務能力標準的村衛生室比例達到30%以上,至2025年達到40%以上。到2025年,實現人財物鄉村一體化管理的村衛生室比例力爭達到60%以上。
對15%的中醫館完成服務內涵建設,30%的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設置“中醫閣”。依托區域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中心,面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到2025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全部設置中醫館、配備中醫醫師,能夠規范開展10項以上中醫藥適宜技術,100%社區衛生服務站、90%以上村衛生室能夠規范開展6項以上中醫藥適宜技術。
補齊醫療應急和傳染病應對及兒科等短板。提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急救和轉診轉運能力,與全市緊急醫學救援體系建設統籌銜接,原則上每個機構至少配備1輛救護車,有條件的配備負壓救護車或急救型救護車。立足長遠和平急結合,達到標準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按要求設置規范的發熱診室(傳染病診室),設置可轉換的應急物理隔離區和隔離病房(觀察室),配齊配足應急物資并動態更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設置符合規范化要求的公共衛生或預防保健科室,公共衛生人員占專業技術人員編制的比例不得低于25%,至少配備1名公共衛生醫師。
加快基層信息化建設。加快建設區域衛生健康綜合信息平臺,推進電子病歷、電子健康檔案和預防接種、精神衛生等公共衛生信息互聯互通共享,2024年建成率達到50%以上,2025年達到80%以上。按照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信息化建設標準與規范要求,開展信息化基礎設施和設備提檔升級,每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至少配備1名經區級及以上培訓合格的專兼職信息管理人員。用信息化提升法定報告傳染病和食源性疾病報送質量,到2025年基本實現在醫生工作站自動生成信息并按程序報告。加快電子健康檔案向居民個人開放。完善基層遠程醫療服務網絡,實現與上級醫院的遠程會診、診斷和培訓,推動基層檢查、上級診斷、結果互認。以區為單位,2025年基本實現全覆蓋,并推進向村級延伸覆蓋。
注: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